2014年教師節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提出了好老師的“四有”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老師有理想信念,就是要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持三個自信,源于實踐的成功,源于科學的真理,源于人民群衆的願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實力、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躍上了新台階,發展成就世界公認。輝煌成就得益于正确道路的選擇。正确道路的開辟與發展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我們的行動指南。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正是這一偉大實踐所取得的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教師肩負着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應該向學生介紹這些基本道理,引導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如果老師無視這些事實,任意在課堂上攻擊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制度,就是違背實事求是原則,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群衆意願,必然會帶來思想混亂,更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不能想象一個沒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夠成為好老師。”的确,如果老師沒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在課堂上經常怪話連篇,牢騷滿腹,怎能鼓勵學生健康成長?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發表抹黑社會主義的言論,甚至攻擊诽謗黨的領導,怎能讓學生正确認識社會的主流和本質?不允許發表抹黑社會主義的言論,并非不允許批評,也不是限制言論自由。抹黑、攻擊與正常的批評完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還存在着種種的矛盾和問題,廣大群衆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社會發展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公、黨内的腐敗現象等諸多問題都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去解決。提出問題、開展批評、深入讨論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舉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就是在解決問題中進步的。與此相反,如果對一些社會問題采取輕浮的态度,冷嘲熱諷,随意抹黑,進而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那就是性質不同的問題,不能聽之任之。
實際上,評價現實問題同評價曆史事件一樣,首先有一個立場觀點的問題。評價曆史的核心問題是曆史觀。對于同樣的事件,持有不同立場和觀點的人就會作出不同的評價。比如,對于1950年在朝鮮半島爆發的戰争,中國、美國、朝鮮、韓國以及日本等不同國家的政府和曆史學家都有不同的判斷。這顯然是不同的立場和觀點造成的。其次,思想方法的不同也會有認識上的差别。同樣的問題,究竟是主流還是支流?是本質問題還是個别現象?需要認真分析,不能人雲亦雲。如果對一些問題缺乏正确的分析,或者采取偏激的态度,抓住個别問題無限放大,甚至以此來攻擊社會主義制度,诋毀黨的形象,那就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是以偏概全,就是盲人摸象,必須加以克服與抵制。作為高校教師,必須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察社會問題,要堅持用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觀察事物,看主流、看本質,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當前,由于黨内還存在着嚴重的腐敗現象,領導體制還不夠完善,加之受西方政治思潮的影響,黨的領導問題也是大學課堂上經常被質疑的問題。正常的學術讨論當然是必須的,但是否定黨的領導言行是不能被允許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是我國憲法明确規定的,質疑黨的領導的合法性是沒有理由的。個别人一方面強調所謂“憲政”,一方面又公然違背憲法的明文規定,顯然是别有企圖的。如果讓這樣的言論在課堂上随意散布,也是法律所不能允許的。發揚民主并非西方一條道路。有些人熱衷于宣傳西方的“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實際上是脫離國情的盲目照抄照搬,是不可能實現的。近代中國曆史上也曾有過政黨林立、激烈競選的局面,給舊中國帶來的是政局混亂、戰亂頻仍、列強豪奪、生靈塗炭的悲慘境地。當今世界,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政局動蕩帶來的戰争與苦難,也足以讓人們警醒。如果沒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放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必将陷入混亂的局面,近代中國曆史的悲慘局面必将重演。所以,不允許在課堂上散布攻擊黨的領導的言論,是從中國社會的穩定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考慮做出的決策。曆史和現實都反複證明,隻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強有力,事業才能興旺發達,國家才能繁榮穩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